山东是农业大省,农村信用社作为“农村金融主力军”积极支持全省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及涉农行业健康发展,对促进区域乃至全国农产品供给及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。作为全国首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山东省农信联社,自2004年6月成立以来,始终坚持服务“三农”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宗旨,利用三年时间,有计划、有步骤的提出并确立了“面向三农,面向社区,面向中小企业,面向县域经济”等“四个面向”的市场定位,并以此为长远发展战略,深入探索完善有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,扩大信贷投放,优化信贷结构,努力发挥“主力军”作用,有力推进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。特别是近年来,该省农信社在贷款总量受控的情况下,认真落实国家货币信贷政策,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,调整优化信贷结构,加大对“三农”、小微企业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,确保了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减,始终围绕“四个面向”进一步细化“大三农”市场,一是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辐射带动农户发展。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、辐射带动能力强、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扶持特色产业、产品基地建设,通过公司、基地向下辐射,促进农民生产和增收。二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进城农民发展,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。他们以全方位开展信用社区、信用市场、信用工商户以及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活动为依托,适时发放流动资金贷款,满足不同群体的合理资金需求。三是支持城镇建设和涉农服务业,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。结合金融信贷资金的营运特点,他们根据农村基础设施、市场体系等建设需要,该省联社陆续推出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,把农村城镇建设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作为信贷投放重点,突出重点支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、科技等涉农服务业发展,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产业融合,农信社与山东县域经济的融合度日益紧密,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得到良性循环共同发展。截至今年6月末,该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达8994.2亿元,较年初增加992.1亿元,同比多增62.5亿元;各项贷款余额达6540.2亿元,较年初增加717.2亿元,同比多增150.5亿元;不良贷款占比下降至5.11%,较去年同期下降1.06个百分点。实现各项业务收入377.48亿元,经营利润166.48亿元,同比收入、经营利润分别多增90.29亿元 、34.51亿元,资金实力与资产规模稳居全省金融系统第一位,信贷投放、存款增长、小微企业贷款增量等7项指标均居全省金融业首位,在全国农信系统始终保持在“三甲”行列,实现了全辖又好又快的经营发展目标,为该省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、农村致富做出了积极努力,县域经济的“金融主力军”地位悄然形成。他们的具体做法是:
一、始终跟着农民“走”,不断提升支农服务水平
该省农信社不断适应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变化,找准改进支农服务的切入点,积极推进管理、产品和服务创新,围着市场转,跟着农民走,跟上当地经济发展的主流,努力为“三农”提供深层次、贴近式、人性化的金融服务,有效提升了为“三农”服务的水平。截至今年6月末,该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达4726.3亿元,较年初增加404亿元,增幅9.35%,涉农贷款占比达72.27%。一是开展信用工程建设,优化金融生态环境。长期以来,由于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滞后,农业生产风险较高等原因,农民“贷款难”与金融机构“难贷款”问题并存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该省农信社从农村信用环境这一基础抓起,将信用工程建设作为各级农信社的“一把手”工程,统一评定程序和操作办法,广泛宣传,逐村发动,深入扎实做好信用户和信用村、镇评定工作。对信用户按照等级不同,分别核定授信额度,并实行贷款优先、利率优惠政策。截至今年6月末,全省共评定信用户722.7万户,信用村3.2万个,信用户、信用村占比分别达36.8%和38.9%;农户贷款余额达2453.0亿元,较年初增加61.6亿元。信用工程的开展,进一步提高了农民信用意识,优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,为加大信贷投入奠定了基础。二是实施贷款上柜台,提高办贷效率。结合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,该省农信社积极完善贷款操作流程,落实贷款上柜台等便民措施,为农民搭建贷款的“绿色通道”。在对农户进行信用评定(特点:一次评定,随用随贷,利率优惠,周转使用)的基础上,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核定贷款最高限额,发放贷款证,农户凭贷款证、身份证直接到信用社办理贷款。截至6月末,全省农信社共设立信贷专(兼)柜3704个,发放贷款证391.1万个,实现了新增农户贷款100%使用贷款证、营业网点100%设立信贷柜台、贷款证贷款100%上柜台办理等“三个百分之百”的目标,提高了办贷效率和透明度,使农民办理贷款像支取存款一样方便。同时,全省农信社积极探索并大力推广指纹办贷业务,将客户指纹的唯一性及不变性特征运用到贷款的申请、受理、审批、发放等业务过程,不仅从源头上防范了信贷风险,而且简化贷款办理流程,大大提高了办贷效率。三是创新信贷产品,丰富支农方式。(1)创新推出大联保贷款业务。在联户联保的基础上,采取“农户联保+村委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担保”的方式,将村民组成大联保,利率低于一般贷款20%以上。与传统的联户联保贷款比,参保范围扩大到村,增加了村集体或其他经济组织的担保,构建了多方参与的信贷投放新机制,解决了农户贷款担保难问题,探索了一条支农贷款由“零售”转向“批发”的有效途径,提高了办贷效率,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。目前,这一业务已扩展到专业市场和中小企业领域。(2)积极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业务。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,该省农信社采取“宜社则社、宜户则户”的办贷方式,多渠道支持农民从事生猪养殖、蔬菜、花卉等农业产业化、规模化生产,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。截至6月末,共向172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73.1亿元。四是加大农村住房等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和推广力度。省联社指导县级联社根据各地实际,重点推出了农民住房贷款,向辖区内农村居民发放的用于购地建房、购建住房、改建住房和建设村民公寓所需的贷款。截至6月末,已向391.1万农户发放贷款证,贷款余额达2017.6亿元。五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落实支农惠农政策。(1)继续推广“齐鲁惠农一本通”业务。将各类财政涉农补贴通过农信社营业网络直接支付到为农户开立的“惠农一本通”账户上,确保了各类补贴资金准确、及时、透明地发放到农户手中。(2)大力拓展消费贷款品种和规模。积极参与家电下乡、农机下乡、汽车下乡等惠农项目,满足广大农民购置大件耐用消费品、农用机具的资金需求。(3)深入推进“青春建功新农村,百千万农村青年创业计划”和“建设新农村,信贷支持巾帼致富”活动,加大农村青年创业贷款、农村妇女创业贷款发放力度,支持农村青年、妇女创业。
二、始终围着实体“转”,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
该省农信社始终致力于扩大“三农”产业的内涵与外延,针对省内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,他们结合国家重点扶持政策,将中小企业作为信贷支持重点的市场区域,不断创新信贷机制,完善服务功能,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,他们通过优化中小企业贷款流程、创新担保方式等途径,有力地支持了全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,截至6月末,全省农信社中小微企业贷款户数达4.1万户,贷款余额达到2811.8亿元,较年初增加299.2亿元,增长11.9%。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25.5亿元,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03亿元,为切实帮扶实体经济做强做大,他们一是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机制。为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,省联社制定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的指导意见》,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业务特点的专业化金融服务网点,从贷款规模、授权管理、贷款审批、人员配备和考核激励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,不断完善小微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,实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化、精细化和集约化管理,保障了中小企业及时获得资金支持。二是搭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“绿色通道”。省联社指导各级农信社制定科学的、切合实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,并重点要求“可操作性”,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评级授信工作,他们根据中小企业评定的信用等级,合理确定授信额度,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,全省农信社在积极办理资产抵押、保证担保贷款业务的基础上,不断探索改进担保方式的新途径,创新开办了仓单质押贷款、应收账款质押贷款、第三方监管动产质押贷款、信用共同体贷款、贸易融资授信等业务,有效打破了实体经济多年来的贷款担保难题瓶颈,畅通了银企之间有效资金流动渠道。三是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。全省农信社在积极开展代理、代办业务和传统结算业务的基础上,普遍开展了代理收付、代发工资、理财、信息咨询等中间业务品种,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。同时,充分发挥点多面广、信息来源广的优势,积极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,帮助分析市场形势,把握市场走势,提出合理化建议,做好资金、信息、服务“三结合”,真正成为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。
三、始终扶着县域经济“改”,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
为全面提高全省农信社的经营管理电子化、信息化建设水平,进一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,该省农信社立足县域经济信贷资金使用“规模小、频率高、涉面宽”的实际特点,全面实施科技兴社战略,以省联社为中心,按省辖内东西部县域经济需求设立了济南、青岛(黄岛)科技中心,建立了科技、结算、资金融通一条龙服务平台,更好地满足各类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,为确保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发挥主动性、能动性,他们一是加快信贷营销网络建设。以广泛深入的信用工程建设为基础,提升服务实现了由“只对提出需求的农户进行信用评定”到“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户进行信用评定”的转变。加快建立以信用社为中心,以村两委、支农协理员为纽带,以产品整合创新为支点,以支付结算渠道为依托的信贷支农营销网络,实现了在农村地区的信用等级评定全覆盖、有效信贷需求贷款证全覆盖、信贷服务区域全覆盖。对所有行政村实行集中等级评定,有贷款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及时授信并核发贷款证,对暂时没有贷款需求的仍进行评级,并给予拟授信卡。大大解决了农民生产经营使用资金的后顾之忧。二是全面推进农村支付结算畅通工程。按照人民银行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要求,全力推进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畅通工程建设,支付结算有关工作成绩得到人民银行的充分肯定。积极拓宽支付结算渠道,上半年共新增行内汇划、大小额、农信银三大联行系统通汇行468家、532家、535家,三大联行系统通汇行分别达到3542家、2640家、4168家,覆盖率分别达到68.04%、50.71%、80.06%,开通单位银行结算账户通存通兑业务,有效改善了我省农村地区金融支付服务环境,完成个人结算账户省联社集中备案方式转换,规范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信息,省联社集中报备个人结算账户数据6434万条,全省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服务工作水平大幅提高。三是不断拓宽电子银行渠道服务功能。着眼于构建门类齐全的电子银行服务平台,不断加快电子银行渠道产品创新,网上银行、手机银行、网上支付等新型电子银行产品相继投入使用,实现了账户查询、行内汇款、跨行转账、代理缴费、网上支付等服务功能,实现了客户足不出户办理各类金融业务。截至今年6月末,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安装农民自助服务终端8702台、POS机具 69927台,分别较年初增加了2851 台、25318台,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金融服务不足问题。2011年,省联社荣获“2011年区域性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最佳业务创新奖”荣誉称号,在此基础上,积极拓宽农村支付结算渠道,全面推进农民金融自助服务项目,累计安装农民自助服务终端5851台、POS机具4.5万台,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金融服务不足问题。2011年,自主创新研发的“农金通”(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)项目先后获银监会、中国银行业协会、省企业联合会颁发的“最佳金融营销产品创新奖”、“服务小企业及三农双十佳金融产品”和“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”荣誉称号。加快新产品、新系统研发进度,全年建成投产了国际结算、村镇银行等44个项目。为业务发展和持续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,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了该省农信社各项工作长足发展,对支持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所急需的强势科技平台业已初步建成,农信社服务“大三农”产业的主力军地位日臻完善和加强。
淄博市银行业协会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