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过一处乡村,偶然发现路边两个铁匠在叮叮当当打铁,不禁吃了一惊:都5G时代了,居然还有这种原始的劳动方式?于是驻足观看。
铁匠的年龄并不大,用的器具却颇有年岁。一个伤痕累累的木桩上,架着一个久经打击的铁砧,一台黑黢黢的老式风箱,支在木棍搭起的架子上,就连装煤的木盆,也饱经沧桑。看来,铁匠的手艺和装备都是从祖上传下来的。
铁匠的生意是流动的,主要是为农户修理农具。地上散放着许多锄头,有的用钝了,有的崩了刃,每个锄头上都用粉笔写着主人的名字。这意味着它们的主人不必在这里排队等,锄头摆放的顺序就是排队的顺序。我很诧异当今社会还能见到这种朴素的交易方式。
在这个物质高度丰富的时代,一般物品坏了都是换模块或直接丢了换新的,因为维修费用和换新的差不了多少。这些农具修一次的费用,会不会不如换新的划算?一打听,原来修一次七八块钱,而换新的要二十几块钱。看来还是修修划算。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,用在这里同样恰当。
这个村庄并不十分封闭落后,村民们好像也并不完全依赖土地生存,种地只是生活来源的一种补充。土地是慷慨无私的,只要播下种子,就会有所回报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有瓜有豆,生活不愁。
有些人种地以外的收入足以满足生活需要,却依然坚持种地,对他们来说,种地更是一种对祖先生存方式的继承和延续,是一种责任。土地闲置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浪费,甚至是犯罪。
这种对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怀,不仅中国人有,世界其他民族也有。美国电影《乱世佳人》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: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值得你去为之工作, 为之战斗, 为之牺牲的东西,因为它是唯一永恒的东西。
但是在现代社会,要想维持这种刀耕火种的劳动却并非易事,因为这种生产方式已经被现代社会淘汰,与之相配套的各种服务也早已销声匿迹,以至于生产工具坏了维修都成问题,只能等到铁匠走村串户来修。
而这两个铁匠,我相信他们选择打铁这一行当,当然首先是出于维持生计考虑,市场有需求,他们有技术,一拍即合,这也许是小农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双赢吧。
但是他们并非别无选择,他们对现代生产方式既不排斥,也不隔阂,因为我看到他们的工具里,有一台充电式角磨机。他们如果凭借自己的力气和技术打工的话,或许并不比现在的收入少。
但是他们选择坚持。我不敢说他们像这些农具的主人一样,对土地有一种眷恋情怀(极有可能他们自己也种地),但在客观上却对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起到了支撑作用。而且,他们自身也是对原始生产方式的传承。在局外人看来,他们的劳动过程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。
现代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飞速向前发展,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,人类上天入地,无所不能,生产生活方式日新月异。有些人为了赶上时代步伐,一路追赶得气喘吁吁,疲惫不堪。有些人则被远远地甩在后面,而有些人则顺其自然,随遇而安,以至于在不同的地理空间,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竟然在时间上相差上百年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势不可挡,但是在车轮碾压不到的夹缝中,总有一些小草顽强地生长。这些“小草”构成了社会的多样性,也消解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。我们不应该一味嘲笑他们愚昧落后,也不必生拉硬拽怕他们掉队。每个人有权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,只要他们凭自己的双手劳动,他们创造的价值同样值得肯定和尊敬。譬如这两个乡村铁匠。
工商银行 郭天民
淄博市银行业协会微信